7-news

新聞動態

2021年5月12日
毛振華:經濟周期與信用周期錯位下經濟存在“雙缺口”風險

5月12日,由中誠信投資者服務成員機構(中誠信國際、中誠信分析、和逸科技、中誠信綠金、中誠信數科)主辦的首屆“新挑戰、新融合、新機遇—— 2021中誠信投資者服務大會”在北京成功舉辦。中誠信集團創始人、中誠信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研究所聯席所長、武漢大學董輔礽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教授在會上發表了題為《週期錯位下的政策選擇與企業應對》的主旨演講,詳細分析了當前經濟形勢,並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毛振華教授指出,2021年中國經濟仍然面臨三大發展窗口期。首先,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中國經濟持續修復,並率先向正常化邁進,為中國經濟發展贏得了金融危機以來的又一錯峰發展窗口;其次,我國對沖疫情的穩增長政策相對克制,未來政策空間仍較為充足;此外,雖然遏制中國已經成為美國兩黨的共識,中美博弈依然繼續沿著“貿易戰—脫鉤—新冷戰”的路徑發展,拜登政府上台以來也採取了多種方式聯合其盟友對中國施加壓力,但考慮到拜登政府上台後需要優先關注其經濟增長和疫情防控等國內議題,對華議題相對處於次要位置,同時美國重返國際組織、重新聯合其盟國遏制中國也需要時間,我國仍然存在外部環境短時緩和的窗口期。

 

毛振華教授提醒,要高度關注信用周期邊際調整、經濟周期與信用周期錯位運行下“雙缺口”風險。毛振華教授指出,經濟周期與信用周期的錯位運行是2021年經濟運行的一個突出特點。一方面,當前中國經濟仍處於持續修復的上行週期,經濟的修復需要相對寬鬆的宏觀政策予以支持;但另一方面,出於防風險的考慮,我國宏觀政策已經逐步轉向正常化,信用邊際收縮,信用周期轉向下行。經濟周期與信用周期的這種錯位運行將導致中國經濟運行存在“雙缺口”風險——疫情衝擊導致的產出缺口與信用收縮帶來的信用缺口並存。

毛振華教授進一步解釋了“雙缺口”的內涵。從經濟運行來看,雖然一季度GDP出現了高達18.3%的同比增長,但兩年復合增速並未恢復到潛在水平,產出缺口依然存在,尤其是當前經濟運行呈現“宏觀強反彈、微觀主體弱修復”的特點,微觀主體的修復依然面臨多重困難。從信用周期來看,在債務風險仍然處於高位的背景下,信用的邊際收縮將加大實體企業的還本付息壓力,信用缺口凸顯。他指出,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穩增長政策導致我國債務風險累積至高位,2020年為應對疫情衝擊,債務風險再度高位上行,借新還舊壓力較大。在此背景下,信用的邊際收縮將使得債務滾動壓力加大,且我國利率處於相對較高水平,較大的債務基數使得實體企業面臨的利息支出壓力突出,制約企業經營的改善。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衝擊影響,我國企業融資中投機性投資者和龐氏融資者佔比有所提高,如果信用收縮下債務滾動難以持續,有可能導致債務風險的超預期爆發。

 

如何應對周期錯位下的“雙缺口”風險?毛振華教授同時從宏觀政策選擇和微觀企業應對兩個維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他提出,宏觀政策要注重短期與中長期目標的協調,要把握好恢復經濟與防範風險的平衡,確保產出缺口與信用缺口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彌補。他表示,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已經積累了一系列的宏觀調控經驗,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之路,即堅持穩增長、防風險雙底線,未來仍需堅持這一思路。毛振華教授同時指出,企業應對當前形勢有清醒的認識,要把擴大股本作為第一目標,慎用負債工具。他同時提醒,在當前尾部企業信用風險暴露加劇的背景下,企業要注重穩健經營,堅持長期主義、價值投資理念,反對短期主義行為,不斷提升自身實力,爭取成為行業內或者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為自身發展贏得更多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