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news

新聞動態

2013年1月7日
在《巴III》樊籬內謀利 (作者:李永權)

在《巴III》樊籬內謀利

作者:李永權

 

      從2013年1月1日開始,香港的銀行和財務公司便須切切實實地依從立法會通過不久的《2012年銀行業(資本)修訂規則》經營業務。

 

      《2012年銀行業(資本)修訂規則》按《巴賽爾協義定立》(簡稱:Basel III)標準訂定。香港是實行《巴 III》的先行者之一。諷刺地,控制巴賽爾委員會之美國及歐盟卻要求延遲實行,理由是它們還未完全準備好。

 

巴賽爾委員會要求所有國際銀行在2013年1月1日開始,分階段實行《巴III》,至2019年1月1日前須全面滿足《巴III》要求。除了香港依照《巴III》時間表在2013年1月1日實行第一階段外,中國、印度、星加坡、澳洲及瑞士也宣布依期實行。

 

《巴III》的內容不單是銀行資本充足比率的問題,還涉及流動性、風險覆蓋、風險管理等等,一連串有關穩定金融體系措施及監管銀行和金融機構風險運作的規則。在所有規則中,資本充足比率至為重要,對銀行的營運成本及利潤影響也頗大。

 

      香港的銀行穩健。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在今年10月提交立法會的數字顯示,截至2012年9月,香港銀行及財務公司的一級資本比率平均為13.3%(其中普通股本佔近90%, 相等於《巴III》普通股本比率12%), 總資本充足比率平均為 16.1%,比《巴III》規定2019年到期時普通股本比率4.5%、一級資本比率6%及總資本充足比率8%,高出頗多。然而,香港的《規則》仍讓銀行及財務公司分三階段達到最後要求,包括第一階段:在2013年內任何時間,上述三項資本充足比率不得低於3.5%、4.5%及8%;第二階段:在2014年內任何時間,上述三項不得低於4%、5.5%及8%;第三階段:在2015年內任何時間,上述三項不得低於4.5%、6%及8%。香港的時間表比《巴III》定的限期足足提早了4年完成。

 

      問題倒是,如果香港的銀行已十分健全,為什麼不一開始便要求銀行達到最終目標呢?是否因為仍有一些銀行及財務公司未達最終目標,所以要給它們兩年時間做好準備工作?這疑問有理,不過就算有它們有些目前未達標,數目應不大,與目標相距不遠。給它們多點時間做工夫,增大一點資本比率;也可以保守一點,以防市場突變,令邊緣者落標。

 

      歐、美銀行對《巴III》提出不同意見,特別是對資本比率的要求認為嚴苛,影響銀行的業務及利潤。香港銀行界也有些人認為香港比歐、美更早實施《巴III》有保留,因為害怕競爭能力受到影響,被還未實行《巴III》的外國銀行搶去生意。況且,實行《巴III》須投放不少資本設立資訊系統和增加內部監控人手,令營運成本大增。提升資本充足比率等於動用更多股本做生意,或者減少借貸生意。也就是說,銀行及財務公司要不把資本充足比率算式中的分子(股本)增加,要不把分母(風險資產)減少。前者需要在股市發行新股集資,後者需要出售風險資產。所以,如果競爭對手不用趕著依隨《巴III》的時間表,便有可能被他們趁機搶佔市場。

 

      從香港及國內銀行的較高的資本充足比率估算,兩年內《巴III》對國內及香港兩地銀行的盈利不會有大的影響,但是從中長線的角度看,卻不盡然,特別是當經濟回復生氣,借貸需求強勁時,《巴III》訂定的資本充足比率便較大地限制了借貸業務。較小型的本地銀行的競爭力更形短絀,有可能出售予國際銀行。在香港嚴謹的監管制度下,本地銀行倒閉的風險微乎其微。

 

      在《巴III》的嚴格規範下,銀行及金融機構的業務方向回歸傳統的借貸生意。但傳統的借貸生意難以維持利潤較大增長。銀行和金融機構在產品創新方面短期內難有突破,最實際的方法是減低成本,從裁員開始至到擴大互聯網經營。中長線,發掘市場新空間,多與不同行業的機構攜手合作,做一些非傳統的銀行業務,以增加收入。現時在愈來愈多的行業內見到銀行間接參與和合作的影蹤。

 

      歐、美、日三地接連而來大規模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讓金融市場資金充裕。銀行及財務公司紛紛以極低利率向企業及個人放貸。港元的貸存比率慢慢上升愈80%,反映香港銀行的貸款業務在增長中,雖然2012年的增速度比2011年稍慢。

 

      從數字看,國內銀行有頗佳的增長潛力。中國人民銀行認為國內銀行在正常情況下,普通股資本比率應不低於7%;一級資本應不低於8.5%及總資本充足比率應不低於10.5%。目前國內281家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比率達8.5%,總資本充足比率13.03%。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國內銀行的流動性比率高達45.23%比條例要求25%高出20%;貸存比率達65.23%,顯示存款充足;資產回報率(ROA) 為1.39%;資本回報率(ROE)達21.54%,淨息差(NIM)維持在較高水平達2.77%;而成本對收入(CTI)只有30.16%,反映營運效率頗高;非利息收入佔極體收入較高達19.47%,顯示銀行積極追求傳統貸款以外的收入,但這類收入短期內因監管機構嚴格規範銀行發售理財產品而減少。

 

過去三年多,國內銀行急速大量貸款予地方融資平台,投資者恐怕國內銀行出現大量呆壞帳的情況沒有出現,反而不良貸款餘額有下降之勢。截至2012第三季,不良貸款餘額平均跌破1%至0.95%。如果把這平均數拆開來看,不良貸款餘額率最高是農林商業銀行1.65%,其次是大型銀行1%,城市商業銀行0.85%,股份制銀行0.70%,最低是外資銀行0.62%。但外資銀行貸款量少,大型銀行貸款量多。

 

      國內正計劃利率市場自由化,估計最快也只會在2013年第三季才會較全面實施。利率市場自由化是國內金融市場必然發展,只是時間問題。利率市場自由化將令銀行在存款和貸款業務上出現競爭;以提高存款利率吸引存款,以降低利率增加貸款;二者將導致銀行息差收窄。然而,國內金融市場將愈做愈大,多種多樣的產品在監管條例規範內,頭腦轉動快的金融專家仍可鑽研產生。國內的銀行業不愁淡靜。

原文載《香港經濟日報—投資理財周刊》2012年12月31日,本文略作删改